教育是培养、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。时代越是向前,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,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教育是基础、科技是关键、人才是根本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:“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,教育要想在前头,赶在前头。”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教育前瞻性、先导性作用的深刻诠释,为我们发挥教育作用、加强人才供需适配指明了方向。
近年来,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,教育资源日益丰富,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。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层出不穷,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对劳动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同时,我国人口发展少子化、老龄化、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,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逐步加深。这不可避免会导致教育的“输出端”与市场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“需求端”之间存在供需“错位”,主要体现在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、结构和素质尚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,一些劳动者的专业、技能和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,科技人才、数字人才等有效供给不足,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,等等。
解决这一矛盾,必须统筹抓好教育、培训和就业,提升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“适配性”。在这一过程中,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发展过程看,教育不仅应当主动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而且还能够极大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。同时要认识到,人才培养和成长是一个长期工程。这决定了教育应当因时而变、顺势而为,不能机械静态地、亦步亦趋地把人才培养与当下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完全等同,而应想在前头、赶在前头,先行一步、提前发力,着眼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,让“学得好”和“用得上”无缝衔接,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,有效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。
“想在前头”,要求教育增强战略性与前瞻性。一方面,要锚定未来发展需求,在预判技术变革、产业升级、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方向,在分析人口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。另一方面,面对当今世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、数字化发展可能带来风险挑战等,要帮助学生培养应对复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