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第一季度,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揪心的成绩单:营业收入 2.54 亿元,同比下降 10.51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- 4081.44 万元,同比由盈转亏,降幅达 1708.10%。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季度亏损纪录,更折射出整个光伏行业正经历的 “至暗时刻”。在这场由价格战、产能过剩和技术迭代交织而成的行业寒冬中,拓日新能源的困境并非孤例,但这家深耕非晶硅电池赛道的企业,或许正用其独特的生存哲学,为行业突围提供新的思考维度。
一、雪崩之下:光伏行业的至暗时刻
拓日新能源的亏损,是光伏行业集体困境的缩影。2024 年以来,全球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暴跌,多晶硅价格跌幅超 35%,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价格同步下滑,行业陷入 “量增价减” 的恶性循环。2025 年第一季度,通威股份、大全能源等硅料龙头亏损超 26 亿元,隆基、晶科等一体化巨头同样陷入亏损泥淖。
价格战的核心导火索,是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挤压。2024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达 278GW,但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,仅中国硅料产能就突破 2000 万吨,远超全球需求。与此同时,N 型 TOPCon 电池快速替代 P 型技术,技术路线的颠覆性变革让企业在设备折旧、研发投入上承受巨大压力。拓日新能源在财报中明确指出,光伏玻璃价格同比大幅下降是利润下滑的主因,而这一现象背后,是行业产能过剩与政策窗口期结束后的市场回归理性。
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政策层面。2025 年 6 月 1 日起,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改革正式实施,存量项目可享受保底电价,而增量项目需通过竞价确定电价,收益不确定性显著增加。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的 “抢装潮”,但随着抢装结束,需求回落风险加剧,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。
二、拓日困局:非晶硅赛道的孤独坚守
在行业普跌的背景下,拓日新能源的亏损显得尤为刺眼。其核心业务 —— 非晶硅电池及应用产品,正面临主流技术路线的碾压式竞争。
1. 技术路线的错位困境
拓日新能源是国内唯一实现非晶硅、晶体硅、碲化镉三大技术路线全布局的企业。非晶硅电池具有弱光响应好、可柔性生产等优势,尤其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和消费类电子产品。然而,在全球光伏市场中,晶体硅电池占据 89.81% 的份额,非晶硅仅作为补充存在。这种技术路线的 “非主流” 地位,导致拓日新能源在规模化降本和市场认可度上始终处于劣势。
2. 全产业链的双刃剑效应
拓日新能源的业务覆盖从硅料、电池片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,这种 “大而全” 的布局在行业上行周期可享受各环节利润,但在下行周期却成为负担。2025 年第一季度,公司营业成本同比上升 8.67%,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23.77% 骤降至 7.54%,降幅达 16.23 个百分点。全产业链模式导致固定成本高企,在价格战中难以快速调整产能。
3. 现金流的生死线压力
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- 3751.24 万元,同比下降 1023.32%,成为压在拓日新能源身上的 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这一恶化主要源于部分订单的银行信用证未到期结算,导致销售回款延迟。尽管公司通过新增借款 7.2 亿元缓解资金压力,但长期依赖外部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。
三、破局之路:差异化生存的底层逻辑
面对行业寒冬,拓日新能源选择了一条 “非主流” 的破局路径:深耕非晶硅细分市场,以技术差异化和应用场景创新构建护城河。
1. 非晶硅赛道的价值重估
非晶硅电池的独特优势在特定场景中正在被重新发现。例如,其弱光发电特性使其在多云、阴雨天气下的发电量比晶体硅电池高 10%-15%,尤其适合分布式光伏项目。拓日新能源的太阳能应用产品(如太阳能灯、充电器)毛利率高达 52.25%,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这种 “轻资产 + 高毛利” 的模式,或许能成为其穿越周期的关键。
2. 研发投入的战略定力
2025 年第一季度,公司开发支出同比增长 111.04%,重点投向非晶硅电池工艺优化和不锈钢衬底技术研发。这种 “逆周期投资” 策略,旨在通过技术突破实现降本增效。例如,自主研发的非晶硅电池生产设备占比达 70%,有效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和生产成本。
3. 海外市场的错位竞争
拓日新能源避开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,重点布局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,以多晶组件和光伏应用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。通过中欧班列降低物流成本,公司在东南亚、中东等市场的份额逐步提升。2024 年,其海外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 98.76%,国际订单覆盖北欧、中东欧等新兴市场。
4. 产业链协同的生态构建
公司通过 EPC 总承包模式切入电站建设领域,2024 年澄城秦阳新能源 100 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成功并网,标志着其从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。这种 “制造 + 服务” 的双轮驱动模式,不仅提升了项目利润率,还为其光伏玻璃、组件等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内部消化渠道。
四、行业拐点: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的再平衡
光伏行业的冬天不会永远持续。2025 年,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变量正在重塑行业格局。
1. 政策调控的行业洗牌
工信部等部门明确要求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,提高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至 30%,并设定更严格的能耗标准。这一政策将加速中小产能出清,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。拓日新能源作为具备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储备的企业,可能在洗牌中获得更多整合机会。
2. 技术路线的融合创新
行业正从 “尺寸之争” 转向 “效率之争”,TOPCon、HJT、BC 等技术路线加速融合。拓日新能源布局的非晶硅 / 晶体硅叠层电池技术,理论效率可达 30% 以上,一旦实现量产,将彻底改写行业竞争格局。其与中山大学合作的光伏产业创新中心,正是瞄准这一前沿领域。
3. 应用场景的多元拓展
随着 “光伏 + 储能”“光伏 + 交通” 等新业态的兴起,非晶硅电池的柔性化、定制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。拓日新能源的太阳能幕墙、车载光伏产品已进入测试阶段,未来有望在建筑、汽车等领域打开新的增长空间。
五、结语:在寒冬中播种春天
拓日新能源的 Q1 巨亏,是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必然阵痛,也是企业战略定力的试金石。当行业陷入价格战的红海时,这家企业选择了一条 “孤独但坚定” 的差异化之路:深耕非晶硅技术、布局高端应用场景、构建产业链生态。这种战略选择,或许在短期内难以带来业绩反转,但在技术迭代和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,其非晶硅赛道的 “隐形冠军” 价值或将重新被市场发现。
光伏行业的冬天终将过去,而那些在寒冬中坚持技术创新、构建护城河的企业,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。拓日新能源能否成为其中的幸存者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财经浩然,持续更新业绩信息,大家点赞、关注、 收藏起来吧!希望每一篇文章对你都有所帮助! 注意所涉及的股票不做推荐,据此买卖,风险自负。